明朝明明16位皇帝,为桃花直播怎么看 皇陵却叫做明十三陵?
总的来说,有三位皇帝没有埋在明十三陵里,分别是明太祖朱元璋、建文帝朱允炆,以及景泰帝朱祁钰,而这三位没有埋葬在此,这其中涉及两桩帝王秘辛,揭开了明朝叔侄夺权、兄弟争位的皇室秘闻……
明十三陵是明朝的皇家陵园,大明王朝历时277年,共有16位帝王,而明十三陵埋葬了13位帝王。
包括明成祖朱棣到明朝最后一位皇帝明思宗朱由检在内,此外还埋葬了23位皇后、2位太子以及30多个嫔妃。
严格地说,明十三陵是我国规模最大、帝后陵寝最多的皇陵,里面奇珍异宝难以计数,更何况还埋葬了明朝的13位帝王,历史研究价值更是不可估量。
明朝在中国历史上虽然不是最强盛的王朝,却是最富传奇色彩的王朝。
明太祖朱元璋25岁当兵,41岁当皇帝,曾经的放牛娃摇身一变,成为一代帝王,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创业最成功的典型。
明神宗朱翊钧,也就是万历皇帝,在位48年,却整整有28年不上朝,明朝竟然也没在他手上灭亡。
类似让人大跌眼镜的皇家秘闻、宫廷秘史,在明朝历史上数不胜数,而这些秘密和谜团大都埋葬在明十三陵当中,下面就来探寻明朝不为人知的帝王秘辛。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整个建筑群以长陵为中心,依次为长陵、献陵、庆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景陵、德陵、思陵共13座帝陵。
之所以明朝有16位皇帝而帝陵却只有13座,是因为其中有3位皇帝埋葬在十三陵之外。
他们分别是明太祖朱元璋、建文帝朱允炆,还有景泰帝朱祁钰,这其中牵扯两桩帝王秘辛。
(一)朱元璋的陵寝为何不在十三陵?
当时朱元璋建立大明朝,定都应天府(现在的南京),在他薨逝后时,明朝都还没有迁都北京,所以他的陵寝就建在南京,就是现在的明孝陵。
(二)朱允炆的陵寝为何不在十三陵?
这其中的故事,可以说是近几百年来最大的一篇宫廷夺嫡的故事,这一切都要从明太祖朱元璋说起。
朱元璋一方面要将皇位传给孙子朱允炆,另一方面对四子朱棣宠爱有加,以至于在他薨逝后,朱允炆登基,朱棣不服。
明面上,朱棣有意无意地给亲侄子找点麻烦,比如见君面不行跪拜礼;暗地里,朱棣招兵买马,勾结亲王,意图谋朝篡位。
朱允炆是朱元璋一手带大的,自然也不是善茬,登基后做第一件事就是削藩,断了叔叔们夺位的念头。
于是,叔侄俩在你来我往中,矛盾越积越深,最后爆发了靖难之役。
朱允炆以边防为名,把四叔朱棣的精兵调到塞外,准备削弱其势力,朱棣自然不甘示弱,于是起兵反抗,挥师南下围攻京城,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爆发后,朱允炆在开战前,嘱咐所有的将士千万不要伤害燕王,“我们是至亲的骨肉,不要让朕背上杀害叔父的罪名。”
因此,将领们听了皇帝的话,都不敢伤害燕王,本来在战斗当中,燕王喜欢身先士卒,一个冷箭过去,有可能将其处置,奈何要遵循皇帝旨意,此仗打得束手束脚。
结果可想而知,朱棣逆袭成功,夺得皇位,荣登大宝,而朱允炆在皇宫里放了一把火。
从此,朱允炆下落不明,自然也就不会有陵寝了,所以他没在十三陵里。
(三)朱祁钰的陵寝为何不在十三陵?
这说起来又是一出大戏,而且还是一出跌宕起伏的大戏,这次是兄弟争位。
公元1449年,瓦剌太师也先来犯,明英宗朱祁镇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御驾亲征。但是,御驾亲征的朱祁镇竟然把军事指挥大权交给王振。
王振没有军事谋略,在战场上胡乱指挥瞎,结果明军全军覆没,朱祁镇被也先俘虏,这就是著名的土木堡战役。
土木堡战役后,当时的朝廷大臣没有想着救回朱祁镇的办法,而是想着“国不可一日无君”,赶紧确定下一任皇帝,因此把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扶上皇位。
后来,也先把朱祁镇放回明朝,这一下,大明朝同时出现了两个皇帝,按理说皇位是朱祁镇的,而朱祁钰就是代位皇帝。
可那是龙椅,自古以来最神奇的一张椅子,历朝历代引出无数的血雨腥风的位置,朱祁钰虽然阴差阳错地当上了皇帝,但是没那么容易下台。
朱祁钰虽然口头上以“太上皇”的礼遇将朱祁镇迎回,但是回来后立即将人软禁起来。
软禁之后还不放心,毕竟皇位是他捡来的,正主是哥哥朱祁镇,心虚之下,筹谋如何将皇位坐稳。
于是,朱祁钰在将朱祁镇软禁后,不给他吃喝,任其自生自灭,没成想朱祁镇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反而是朱祁钰在儿子死后,自己身子骨也不争气就病倒了。
眼见皇位后继无人,朝臣们暗中联系朱祁镇,发动了南宫复辟,把朱祁镇重新扶上了皇位。
对于朱祁钰的安排,朱祁镇先是找借口把他的皇位废掉,然后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把朱祁钰也软禁起来。
可是,朱祁钰在被软禁一个多月后身殒,关于他的死法有诸多猜测,有人说他是病死的,有人说他是被朱祁镇暗害的。
朱祁镇觉得朱祁钰不配进皇陵,取而代之,用亲王的葬制给朱祁钰修建了一座墓葬(景泰陵),就葬在现在的玉泉山上。
这就是明朝16位皇帝,却只有明十三陵的原因,其中朱元璋、朱允文、朱祁钰都没能葬在十三陵的种种因由。
明朝明明16位皇帝,为桃花直播怎么看 皇陵却叫做明十三陵?
呦呢杂谈:
总的来说,有三位皇帝没有埋在明十三陵里,分别是明太祖朱元璋、建文帝朱允炆,以及景泰帝朱祁钰,而这三位没有埋葬在此,这其中涉及两桩帝王秘辛,揭开了明朝叔侄夺权、兄弟争位的皇室秘闻……
明十三陵是明朝的皇家陵园,大明王朝历时277年,共有16位帝王,而明十三陵埋葬了13位帝王。
包括明成祖朱棣到明朝最后一位皇帝明思宗朱由检在内,此外还埋葬了23位皇后、2位太子以及30多个嫔妃。
严格地说,明十三陵是我国规模最大、帝后陵寝最多的皇陵,里面奇珍异宝难以计数,更何况还埋葬了明朝的13位帝王,历史研究价值更是不可估量。
明朝在中国历史上虽然不是最强盛的王朝,却是最富传奇色彩的王朝。
明太祖朱元璋25岁当兵,41岁当皇帝,曾经的放牛娃摇身一变,成为一代帝王,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创业最成功的典型。
明神宗朱翊钧,也就是万历皇帝,在位48年,却整整有28年不上朝,明朝竟然也没在他手上灭亡。
类似让人大跌眼镜的皇家秘闻、宫廷秘史,在明朝历史上数不胜数,而这些秘密和谜团大都埋葬在明十三陵当中,下面就来探寻明朝不为人知的帝王秘辛。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整个建筑群以长陵为中心,依次为长陵、献陵、庆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景陵、德陵、思陵共13座帝陵。
之所以明朝有16位皇帝而帝陵却只有13座,是因为其中有3位皇帝埋葬在十三陵之外。
他们分别是明太祖朱元璋、建文帝朱允炆,还有景泰帝朱祁钰,这其中牵扯两桩帝王秘辛。
(一)朱元璋的陵寝为何不在十三陵?
当时朱元璋建立大明朝,定都应天府(现在的南京),在他薨逝后时,明朝都还没有迁都北京,所以他的陵寝就建在南京,就是现在的明孝陵。
(二)朱允炆的陵寝为何不在十三陵?
这其中的故事,可以说是近几百年来最大的一篇宫廷夺嫡的故事,这一切都要从明太祖朱元璋说起。
朱元璋一方面要将皇位传给孙子朱允炆,另一方面对四子朱棣宠爱有加,以至于在他薨逝后,朱允炆登基,朱棣不服。
明面上,朱棣有意无意地给亲侄子找点麻烦,比如见君面不行跪拜礼;暗地里,朱棣招兵买马,勾结亲王,意图谋朝篡位。
朱允炆是朱元璋一手带大的,自然也不是善茬,登基后做第一件事就是削藩,断了叔叔们夺位的念头。
于是,叔侄俩在你来我往中,矛盾越积越深,最后爆发了靖难之役。
朱允炆以边防为名,把四叔朱棣的精兵调到塞外,准备削弱其势力,朱棣自然不甘示弱,于是起兵反抗,挥师南下围攻京城,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爆发后,朱允炆在开战前,嘱咐所有的将士千万不要伤害燕王,“我们是至亲的骨肉,不要让朕背上杀害叔父的罪名。”
因此,将领们听了皇帝的话,都不敢伤害燕王,本来在战斗当中,燕王喜欢身先士卒,一个冷箭过去,有可能将其处置,奈何要遵循皇帝旨意,此仗打得束手束脚。
结果可想而知,朱棣逆袭成功,夺得皇位,荣登大宝,而朱允炆在皇宫里放了一把火。
从此,朱允炆下落不明,自然也就不会有陵寝了,所以他没在十三陵里。
(三)朱祁钰的陵寝为何不在十三陵?
这说起来又是一出大戏,而且还是一出跌宕起伏的大戏,这次是兄弟争位。
公元1449年,瓦剌太师也先来犯,明英宗朱祁镇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御驾亲征。但是,御驾亲征的朱祁镇竟然把军事指挥大权交给王振。
王振没有军事谋略,在战场上胡乱指挥瞎,结果明军全军覆没,朱祁镇被也先俘虏,这就是著名的土木堡战役。
土木堡战役后,当时的朝廷大臣没有想着救回朱祁镇的办法,而是想着“国不可一日无君”,赶紧确定下一任皇帝,因此把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扶上皇位。
后来,也先把朱祁镇放回明朝,这一下,大明朝同时出现了两个皇帝,按理说皇位是朱祁镇的,而朱祁钰就是代位皇帝。
可那是龙椅,自古以来最神奇的一张椅子,历朝历代引出无数的血雨腥风的位置,朱祁钰虽然阴差阳错地当上了皇帝,但是没那么容易下台。
朱祁钰虽然口头上以“太上皇”的礼遇将朱祁镇迎回,但是回来后立即将人软禁起来。
软禁之后还不放心,毕竟皇位是他捡来的,正主是哥哥朱祁镇,心虚之下,筹谋如何将皇位坐稳。
于是,朱祁钰在将朱祁镇软禁后,不给他吃喝,任其自生自灭,没成想朱祁镇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反而是朱祁钰在儿子死后,自己身子骨也不争气就病倒了。
眼见皇位后继无人,朝臣们暗中联系朱祁镇,发动了南宫复辟,把朱祁镇重新扶上了皇位。
对于朱祁钰的安排,朱祁镇先是找借口把他的皇位废掉,然后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把朱祁钰也软禁起来。
可是,朱祁钰在被软禁一个多月后身殒,关于他的死法有诸多猜测,有人说他是病死的,有人说他是被朱祁镇暗害的。
朱祁镇觉得朱祁钰不配进皇陵,取而代之,用亲王的葬制给朱祁钰修建了一座墓葬(景泰陵),就葬在现在的玉泉山上。
这就是明朝16位皇帝,却只有明十三陵的原因,其中朱元璋、朱允文、朱祁钰都没能葬在十三陵的种种因由。
小鹿爱读书qlSP:
明朝有276年,一共有16位皇帝,但是北京的明陵却叫“十三陵”,那么究竟是哪三位皇帝缺席了明陵,缺席的三位又葬在何处呢?
第一位缺席者:朱元璋
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北京明陵缺席的第一位竟然是老朱家的祖宗朱元璋。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因为志在推翻元朝,他给自己改名为“元璋”,“朱”的读音和“诛”一样,他是励志要成为推翻元朝的一件神兵利器。
正所谓有心人天不负,朱元璋如愿以偿地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并且战胜了诸如陈友谅之类的各路人马,最终建立大明朝,并且选了风水好到不能再好的应天作为都城。
朱元璋 画像
朱元璋享年71岁,因病死于应天(就是素有六朝古都之称的南京),因此他被埋在了南京。很多人去南京旅游都要去南京明孝陵,这就是朱元璋的长眠之所。
朱元璋虽然战力超群,但在选择继承人这件事情上却栽了跟头。最后的结果,咱们在书上都读到过,一场“靖难之役”,得到朱元璋传位的亲孙子朱允炆不知所踪,燕王朱棣登上了王座。
朱棣多年镇守北地,知道边境安危对于大明朝的重要性,不能没人镇守。但是如果这块地方留给别人,那么很难以后不会有人效仿他,再来一次桃花直播怎么看 之役取而代之。所以最后他决定迁都北京,这可是个两全其美的好办法。所谓“天子守国门”,就是这么来的。
朱棣迁都北京,可是并没有打算把他老爹的坟也迁过去。他死后葬在了北京,且他此后的历代君王都埋在了北京,这就是咱们今天说的“明十三陵”。
南京明孝陵
第二位缺席者:朱允炆
既然是朱棣和他之后的皇帝葬在了十三陵,那么朱允炆作为朱棣之前的皇帝,肯定没这个资格。
不过,他也没有埋葬在南京的皇陵里。
建文帝的下落,在历史上是个未解之谜。反正大部分人都不相信当年从大殿上被抬到朱棣面前那具烧焦了的尸体就是建文帝。
建文帝 画像
关于他,有很多猜测,有人说他出家为僧,有人说他诈死瞒名。这不仅给后世留下了很多文学素材,也成了一桩悬案。
第三位缺席者:朱祁钰
明景帝朱祁钰,是第三位缺席“明十三陵”的皇帝。
缺席的原因很简单,他哥朱祁镇觉得他不够资格,把他埋在别的地方了。
这件事情,在明朝的历史上那绝对是一件闹剧。
其实最开始当皇帝的是朱祁镇。他也不知道抽桃花直播怎么看 风,非要去御驾亲征瓦剌。结果不但没打赢,自个儿还被人家瓦剌给俘虏了。这绝对是历史上最值钱的俘虏,瓦剌决定把他当成长期饭票,没事就拿他为理由,去明朝讹点金银珠宝,粮食绸缎桃花直播怎么看 的。
但瓦剌没想到,这个世界上没有最狠的人,只有更狠的人。朱祁镇那满朝堂的文武百官才叫一个狠,他们听说皇帝被俘虏了,直接重新立了一个新皇帝。这个新皇帝,就是朱祁钰。
虽然后来兵部侍郎于谦和瓦剌和谈,之后瓦剌便把没有任何用处的朱祁镇送回了大明,但这个时候刚刚坐上宝座的朱祁钰却已经不愿意起来了,理由很简单:当初不是我要当皇帝的,是你们这些个大臣哭着喊着让我当皇帝了。怎么着?皇帝是你们说让谁当就让谁当,不让谁当就不让谁当的了吗?这天下到底是姓朱还是跟你们姓?
朱祁钰
而且朱祁钰做得十分绝,不光自己当了皇帝,还直接把当时的太子,朱祁镇的儿子给废掉,立了自己的儿子当皇帝。这意思非常清楚:我就是皇帝,谁来我也不让!
对于朱祁镇来说,这可绝对是奇耻大辱。自己被俘虏了,自己的那帮子大臣不仅没有想着营救,甚至直接弃之如敝履。他对这帮子大臣和朱祁钰的恨,可以说是绝对深入骨髓了。所以虽然回到了大明,他却成了“太上皇”,天天在自己的弟弟朱祁钰的严密监视下过日子。
据说朱祁钰对他的监视十分严密,不仅把他关在南宫,还把门锁都关上铅肚丝,天天从门洞里往里送吃的送喝的。先不说能不能憋死朱祁镇,就算是想饿死他都太简单了,只要坚持几天不给送吃的就行了。
朱祁镇已经变成了笼中鸟,似乎在南宫等死就行了。没想到这个时候,年仅三十岁的朱祁钰病重了。而且出现了几个人,代表的一个是大将石头亨,一个是太监曹吉祥,他们决定趁机让朱祁镇复辟。
他们联合了后宫的孙太后,策划了夺门之变,将朱祁镇从南宫救出来,并推上了宝座。大臣们发动这场“夺门之变”其实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但在无形中成全了朱祁镇。
朱祁镇复辟的时候,朱祁钰刚起床,还在洗刷。听到前面撞钟擂鼓,他还以为于谦谋反了。但听说是自己的哥哥复辟了之后。他先是惊讶的半天说不出话来,然后也不洗刷了,重新回到床上,面壁躺下睡觉去了。
夺门之变后没多久,朱祁钰就一命呜呼了,也不过就是三十岁的光景。
他死后,朱祁镇没有用皇帝的礼仪安葬他,也没有让他和历代皇帝安葬在一起,而是在北京西山,按照亲王的规格将他安葬。
朱祁钰的墓地,景泰陵一隅
明十三陵沉睡的皇帝,他们是明朝历史从辉煌到衰败的缩影。
而十三陵外面埋葬的三位皇帝的身世,却让人觉得,在皇权面前,桃花直播怎么看 父子血脉,叔侄情谊,兄弟手足,都一文不值。他们活着的时候为权利而斗,其中一方不在人世了,另一个也不会善罢甘休。
正所谓:
洪武初建大明强,
建文削藩惨遭殃。
鸠占鹊巢明景帝,
人心不足蛇吞象。
这就是十三陵外的三位皇帝。
用户3357849143:
明朝自公元1368年由朱元璋建立,到公元1644年崇祯帝自缢于景山,历经276年,前后共有16位皇帝,奇怪的是明朝既然有16位皇帝但是在北京的明十三陵中只有13位皇帝的陵墓。
其实这也不足为奇,翻开有关明朝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建立明朝时,起初选定的都城是南京,朱元璋死后葬在南京的钟山之阳,史称“明孝陵”。
明朝的第二代皇帝建文帝朱允炆,在其叔父朱棣发动“靖难之变”后逃离了南京,最后不知下落,所以他的陵墓更是无从查起。后来有关历史学家分析,他可能是逃到了今天的云贵一带,也有可能是死于那场战乱之中,但终究也没有一个准确的结论,至今仍是明朝历史上的一大悬案。
明朝的第七位皇帝朱祁钰,是因为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事变”中被瓦刺所俘虏后,在大臣和太后的旨意下才登基称帝的。后来英宗被放了回来,在英宗心腹的策划之下,发动了“夺门之变”,又将皇位夺了回来,而代宗朱祁钰被处死。朱祁钰死后英宗不承认他是明朝的皇帝,所以以藩王的身份将其葬在了北京西郊玉泉山北麓的金山口。
就这样,明朝虽然有16位皇帝,其中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在南京,建文帝朱炆下落不明,代宗朱祁钰葬于金山口,所以北京的明十三陵中就只有13座陵墓了。
平阳狐狸奇谈社: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立国 276 年的明朝共有 16 位皇帝,而位于北京昌平区天寿山的明十三陵,却只埋葬着 13 位皇帝,他们分别是:
永乐帝朱棣,洪熙帝朱高炽,宣德帝朱瞻基,正统帝朱祁镇,成化帝朱见深,弘治帝朱佑樘,正德帝朱厚照,嘉靖帝朱厚熜,隆庆帝朱载坖,万历帝朱翊钧,泰昌帝朱常洛,天启帝朱由校及崇祯帝朱由检,细心的朋友可以发现,堂堂大明开国皇帝——洪武大帝朱元璋并不在其列。
众所周知, 1368 年朱元璋建号称帝,定都南京。 1398 年, 70 岁的朱元璋驾崩,自然便葬于首都南京附近的紫荆山,史称“明孝陵”。
朱元璋死后,皇太孙朱允炆即皇帝位,年号“建文”,次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 1402 年南京城破,宫中起火,建文帝不知所踪。一说死于宫中大火,一说由地道潜出,落法为僧,一说流亡东南亚,朱棣派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之一便是寻访朱允炆。
1402 年,朱棣即皇帝位,年号“永乐”,永乐永乐,朱棣是永远快乐了,朱允炆一点都不快乐。 1409 年朱棣开始修建明十三陵的第一陵——长陵,朱棣的“长陵”也成为明十三陵的祖陵。那么有人会问,如果建文帝投降或被俘,死后有机会葬入明十三陵吗?答案是否定的,明代宗朱祁钰的结局便证明了这一点。
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去世,年仅八岁的朱祁镇即皇帝,是为“明英宗”。明英宗十分仰慕太祖成祖皇帝驰骋疆场的英姿和开疆拓土的功绩,一心想要证明自己, 1449 年他的机会来了。
(明英宗朱祁镇)
是年蒙古瓦剌部大举南下,在太监王振的撺掇下,意气风发的朱祁镇率二十万军御驾亲征。结果我们知道,民军大败,朱祁镇被俘,是为“土木堡之变”。明英宗也不得不感叹,我的能力远远无法支撑我的梦想,“英宗”这个谥号我不配呀!
皇帝被俘,朝廷震恐,在于谦等朝臣的建议下,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即皇帝位,打赢了北京保卫战,并开始了 8 年的执政生涯。朱祁钰整体上还是一位不错的皇帝,年号“景泰”“景泰蓝”不陌生吧?
蒙古瓦纳人俘虏了明英宗朱祁镇,以为奇货可居,没想到明朝人不按套路出牌,又出来一个皇帝,一年多后不得不释放朱祁镇。朱祁钰为了防止兄长搞事情,将其囚禁起来,一关就是七年。1457 年,朱祁钰病重,在石亨等人的拥护下,朱祁镇复辟成功,再次上台,史称“夺门之变”。
(明代宗朱祁钰陵墓)
为了证明自己复辟的正统性和合法性,朱祁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以谋反罪诛杀了功臣于谦,二世废黜了朱祁钰的皇帝号,朱祁钰在明十三陵中正在修建的帝陵也被捣毁,将朱祁钰以王礼安葬于北京玉泉山,明代宗朱祁钰也成为明朝定都北京之后,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没有葬在明十三陵的皇帝。
1464 年,明英宗朱祁镇去世,朱见深即位,是为明宪宗成化帝。在朝臣的舆论压力下,朱见深为于谦平反,恢复了朱祁钰的皇帝封号并为其上谥号。但是朱见深也有自己的小九九,朱祁钰的谥号仅五字,远少于明朝皇帝的十七字,也没有庙号,更没有迁葬到明十三陵,并且没有庙号,朱祁钰“明代宗”这个庙号乃是明朝灭亡之后,由南明小朝廷所上。
明英宗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二次上台,冤杀于谦,但他也干了一件好事,那就是废除了妃嫔殉葬制度!你没听错,在朱祁镇之前,明朝皇帝驾崩后,很多妃嫔是要殉葬的!!
所以我们看到,“明十三陵”中除了 13 座皇帝墓,还有 7 座妃子墓和一座太监墓,埋葬着 13 位皇帝, 23 位皇后,两位太子, 30 多位妃嫔及两位太监。
这个太监墓便是李自成攻进北京,满朝文武跑的精光,崇祯皇帝身边唯一的,最后也跟随崇祯帝上吊殉国的太监王承恩的。顺治帝后来还为其书写碑文,以表彰其为君尽忠的义举。
清风明月话历史:
明朝于1368年建国,于1644年灭亡,共传十六帝,享国276年。这十六个皇帝依次分别是:太祖朱元璋(1328-1398) 、惠帝朱允文(1377-1402)、成祖朱棣(1360-1424)、仁宗朱高炽(1378-1425)、宣宗朱瞻基(1398-1435)、英宗朱祁镇(1427-1464)、景帝朱祁钰(1428-1457)、宪宗朱见深(1447-1487)、孝宗朱佑樘(1470-1505)、武宗朱厚照(1491-1521)、世宗朱厚璁(1507-1566)、穆宗朱载垢(1537-1572)、神宗朱翊钧(1563-1620)、光宗朱常洛(1582-1620)、熹宗朱由校(1605-1627)、思宗朱由检(1610-1644)。
第一个开国皇帝朱元璋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他当时取得天下,定都南京,死后和马皇后合葬在南京的明孝陵。
第二个惠帝朱允文,也就是建文帝,乃是朱元璋的皇太孙,太子朱标的长子。朱元璋本打算传位于太子朱标,可惜朱标英年早逝,其他皇子尤其是四子燕王朱棣虎视眈眈,觊觎皇位。朱元璋特别喜欢太朱标之子朱允文,最后传位于皇太孙,史称建文帝。为了防止其他诸子反叛,将儿子们一一分藩各地,将朱棣分到了北平。
朱元璋死后,建文帝登基称帝,开始大力削蕃,终于惹怒了早有反叛之心的燕王朱棣。朱棣举兵反抗,挥兵南下,史称“靖难之役‘’。一打便是四年,最后李景隆打开金川门迎接燕军,这时候宫中更是着起了大火,京城一片混乱。朱棣急忙派人四处搜寻建文帝的下落,却怎么也找寻不到建文帝的下落。士兵从废墟中拖出两具早已烧得面目全非,无法辨认的尸体,说这便是建文帝。但是民间却流传着各种传说,说建文帝逃走了,但是建文帝的下落一直是几百年来众说纷纭的千古谜案。
建文帝一直生死不明,所以也就没有在明十三陵中。
第三个皇帝成组朱棣,通过靖难取得天下,后迁都北平(北京),历史上说他是天子守国门。他死后,葬在了明十三陵中,乃是十三陵中的第一个皇帝。
第七个皇帝景帝朱祁钰,史书上也叫明代宗,代宗自然说是代理皇帝的意思,这个人是第六位皇帝英宗朱祁镇同父异母的弟弟。当时英宗皇帝朱祁镇执政期间,两人关系非常好,朱祁镇为了日日能见到弟弟,打破祖制,没将弟弟分藩外地。后来瓦剌兵犯明朝边境,年少的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鼓动下,为了建功立业,不顾群臣劝阻,率领三十万大军亲征瓦剌,结果在土木堡,全军覆没,自己也被瓦剌生擒了。
瓦剌顺势率领大军进攻北京,当时京城空虚,危在旦夕,在大臣于谦等人的拥护下,拥立了朱祁钰为代理皇帝,立明英宗之子朱见深为太子,遥尊明英宗为太上皇。在于谦的指挥下,打赢了京城保卫战,稳定了局势,朱祁钰顺势登基称帝,年号景泰。
在景泰二年的时候,瓦剌主动归还了明英宗朱祁镇,但是弟弟朱祁钰不详归还帝位,将他软禁在南宫之中,一锁便是七年。而且朱祁钰后来越来越离谱,还废了明英宗儿子朱见深的太子之位,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不料,次年,朱见济便夭折身亡了,太子之位一直空着。
景泰八(1457年)年正月初,景泰帝突然得了重病,卧床不起,皇储的问题再次摆上桌面上。一时之间,众臣议论纷纷,十六日,于谦联合众臣准备第二天上朝的时候再商议皇储问题。这一夜,却爆发了夺门之变。武清侯石亨、都督张辄,太常卿许彬、左副都御史徐有贞以及原王振门 下太监曹吉祥等人秘密进行了政变,拥立太上皇朱祁镇为皇帝,年号天顺。
明英宗复位后,下诏指斥朱祁钰“不孝、不悌、不仁、不义,秽德彰闻,神人共愤”。并废其帝号,赐谥号为“戾”,称“郕戾王”。这是一个恶谥,表示朱祁钰终身为恶,还毁其生前所建寿陵,并按亲王礼葬在北京西山。所以第七个皇帝朱祁钰也没有葬在十三陵之中。(关于朱祁钰为桃花直播怎么看 没有葬进十三陵,我曾在头条上写过一文《他重用于谦,政治清明,为何死后却没有葬入帝王陵寝?》,链接为://www.toutiao.com/i6292525687588782593/,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因此,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寝的总称,依次建有长陵(成祖)、献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宪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故称十三陵。